李平均:身殘志堅的“新農人”,在田野里走出致富光亮路
【個人名片】
李平均,1978年生,衡陽縣人,中共黨員,高中文化,肢體四級殘疾。2020年被評為衡陽市示范型先進個人;2022年被評為衡陽縣勞動模范;2023年先后被評為全省農產品成本調查工作先進農調戶、衡陽縣第二屆殘疾人自強模范;2024年被評為衡陽市殘疾人自強模范。現任衡陽縣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衡陽縣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周旭峰 通訊員劉勇報道 十四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讓李平均的左腿落下殘疾。步履雖不再輕快,眼神卻愈發堅定。高中畢業后,他輾轉沿海多地,干過機修、搞過裝修、批發過毛織輔料,事業風生水起,收入也頗為可觀。可每次回到老家——衡陽縣金蘭鎮陳町新村,看到村中大片良田因年輕人外出而荒草叢生,他的心頭就像壓了塊石頭。“土地不該被遺忘,家鄉不該被拋棄。”2013年,一個聲音在心底響起,李平均毅然返鄉,決心在泥土中播撒新的希望。
返鄉務農:泥濘中扎根,守護“米袋子”
剛回鄉的李平均,對農事幾乎一竅不通。他把目光投向西甜瓜,挽起褲腳、拄著拐杖,在烈日下一瘸一拐地走進田間。他虛心請教老農,把每一株瓜苗當作自己的孩子般呵護。四畝責任田里,綠油油的瓜苗一天天長高,李平均的臉上也漸漸有了笑意。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瓜果即將成熟之際,連綿的陰雨不期而至。雨水浸透了土地,也泡爛了他滿地的希望。那一季,他血本無歸。
“回家吧,你身體吃不消,家里還有老小要養。”妻子心疼地勸他。李平均望著窗外的雨,沉默良久,卻始終沒有點頭。他眼中有一簇火,那是“在家鄉干成事”的執念。
他再次出發,流轉了50畝土地試種朝天椒。火紅的辣椒掛滿枝頭,映紅了他的臉龐。可豐收的喜悅還未散去,市場的冷水便潑了過來——辣椒價格低迷,人工成本高昂,他又一次虧損近十萬元。

接連的打擊沒有擊垮他。李平均拄著拐杖,走南闖北訪師學藝,從油茶到煙葉,從油菜到水稻,他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總結。漸漸地,土地的回報開始向他微笑。
他積極參加各類農業培訓,學習“早+晚稻”“稻+油”“煙+稻”等組合種植模式,把時間與季節“縫”在一起,讓土地一年四季不閑置。機械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產業鏈延伸……這個曾經的“農業小白”,一步步蛻變為現代農業的“踐行者”。
如今,他流轉的土地已達576畝。金黃的稻浪中,他駕駛拖拉機的身影,成為田間最動人的畫面。

幫扶鄉鄰:烘干機轟鳴,鼓了“錢袋子”
秋深了,稻谷歸倉。在李平均的“成豐生態農業”廠房里,烘干機的轟鳴聲仍晝夜不息。一車車剛從地里收割的濕稻谷,被農戶直接運到這里。李平均按市場價收購,再送入烘干線,全程機械化,高效又省心。
“以前曬糧靠天,現在靠科技。”李平均抹了把汗,笑著說。2020年,他建起烘干中心,不僅解決了自家需求,更為周邊農戶破解了“曬糧難、存糧難、賣糧難”的困局。從最初年銷2000噸,到如今突破7000噸,他的客戶名單上,已有了中儲糧和多家米業公司。
他的“農業版圖”不斷拓展,從集中育秧到農機服務,從收儲烘干到市場銷售,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讓越來越多農戶敢種糧、多種糧、種好糧。
更溫暖的是,他在煙葉、糧食的種植、加工等環節,為留守婦女、老人和殘疾人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高峰期,單次用工達四五十人。“普通工種年增收一兩萬,技術崗位能到三萬左右。”李平均說,“一人能力有限,抱團才能走遠。”

扶弱助學:愛心如雨露,暖了“寒門學子”
2016年,李平均的事業逐漸穩定,他也開始把溫暖向外傳遞。他加入“船山助學”,每年捐出約7000元,資助寒門學子。近年來,他還結對資助了一名新疆“鄯善娃”和一名本地優秀學生,鼓勵他們勇敢追夢。
逢年過節,他都會為村里近30名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送去慰問品,并不定期組織關愛活動。遇到突發疾病的鄉鄰,他也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我就是想力所能及地幫幫需要幫助的人。”李平均說,“也希望他們在有能力時,繼續傳遞這份溫暖。”
記者手記:
從4畝責任田到576畝流轉地,從單打獨斗到帶動一方,李平均用十一年的堅守,在家鄉的土地上,不僅種出了豐收的莊稼,更種出了希望的種子。他身體雖有殘缺,意志卻比很多人更完整。他不僅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更點亮了許多人前行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