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丨培育“金種子” 提穩“菜籃子” 托起“好日子”

□李靖雯(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如何將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筑牢大國糧倉的根基?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用一顆越冬甘藍的國產化突圍,給出了生動答卷。
“北有壽光,南有嘉魚”,這里蓬勃生長的‘中甘1305’,不僅是突破技術壁壘的“金種子”,更是賦能鄉村振興、托舉百姓“好日子”的希望之種,勾勒出科技興農的鮮活路徑。
潛心育“金種”,破解“卡脖子”之痛
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種子是基礎。曾經,嘉魚這片沃土上的豐收喜悅背后,始終潛藏著“卡脖子”的隱憂。越冬甘藍的收成,全仰仗高價進口的“洋種子”,一公斤兩萬余元的成本,讓農戶的汗水里摻著無奈,貨源的波動、品種的“水土不服”,更讓產業發展如履薄冰,暴露了我國蔬菜種業“依賴外援”的短板。
而“金種子”的突破,成為扭轉困局的關鍵轉折。嘉魚以田間需求為羅盤,聯動高校與科研院所組建研發團隊,將實驗室搬到田埂旁,讓長江流域的氣候特性成為育種的“指南針”。6年寒來暑往,從基因篩選到田間試種,從抗寒測試到品質優化,“中甘1305”終于在泥土中綻放光彩,它不僅扛住了長江流域的濕冷寒冬,更交出了高產優價的答卷,讓“國產好種”的夢想照進現實。
本土“金種子”取代了高價“洋種子”,不僅讓種植成本大幅降低,更給產業裝上了“安全鎖”。這些扎根鄉土的種子,為越冬甘藍產業筑起了堅實的“防火墻”,讓農業發展在市場風浪與自然考驗中站穩腳跟,成為鄉村振興最可靠的“壓艙石”。
穩產保“菜籃”,織就“現代化”之鏈
如果說“金種子”的培育成功,為嘉魚蔬菜產業筑牢了安全根基,那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將“好種子”轉化為“好產品”、穩穩提住“菜籃子”的關鍵橋梁。嘉魚縣深諳此道,以“中甘1305”等優質品種為核心,構建起從種植到加工、從倉儲到流通的完整產業體系,將品種優勢精準轉化為供給優勢,穩穩提住了保障民生的“菜籃子”。
生產端的變革,正是“智慧農業”的鮮活落地。新型移栽機效率是人工的5至10倍,每小時能完成0.19公頃的移栽工作。更讓農戶開心的是,每畝地能省下300元人工成本,這筆錢實實在在落進了腰包里。這些變化背后,是農民勞作強度的明顯降低,是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也讓“種莊稼”不再是苦累的代名詞,變成了有前景、有尊嚴的職業。
如果說生產端是“產好糧”,那么產后端就是“收好利”。嘉魚通過建設氣調冷庫群延長保鮮期、發展脫水加工提升附加值,構建起“儲加銷”一體化體系,有效破解了蔬菜“旺季價賤、淡季缺貨”的行業難題。從“一粒種子”到“一份產品”,這條完整的產業鏈,真正將國產“中國芯”的品種優勢,轉化為裝滿百姓“菜籃子”的優質“民生綠”。
齊心奔“共富”,描繪“鄉村振興”之景
不管是“金種子”,還是“菜籃子”,最重要的是落腳在“好日子”。在嘉魚,這顆“金種子”最動人的價值,正是它為萬千農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當科技扎根土地、產業惠及于民,農業才能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才能真正過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如潘家灣鎮創新推行的“4個6”經營模式,讓致富路徑清晰可見。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增收等多元渠道,讓農民深度綁定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興則農民富”。鎮上一對農民夫妻,憑著60畝流轉土地,通過該模式實現18萬元的年收入。這筆收入,對于一對農民夫妻而言,意味著孩子在城市安家的底氣,意味著全家品質生活的躍升。這種“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模式,讓產業發展的紅利,真正流進了每個農戶的口袋。
這支產業融合的畫筆,也正在為鄉村振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嘉魚以蔬菜為媒,打造蔬菜主題公園與田園綜合體,讓農業跳出“種養”的單一維度,延伸出休閑、旅游、體驗的多元價值。10公里長的蔬菜長廊,21萬噸綠色蔬菜在此孕育,正吸引著八方游客前來探尋田園之美。這條“綠色長廊”,既是嘉魚蔬菜產業的“主動脈”,更是農民通往幸福生活的“黃金路”。
嘉魚的故事始于一顆甘藍,但成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嘉魚方案”:以科技攻關突破“卡脖子”難題,守住農業安全的“生命線”;以產業鏈思維激活價值潛能,按下產業升級的“加速鍵”;以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發展成果,筑牢共同富裕的“壓艙石”。從“金種子”到“菜籃子”,從“菜園子”到“錢袋子”,清晰展示了如何將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最大增量”。這不僅是產業的勝利,更是發展道路的自信,為同類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復制的生動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