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喜群丨不是運氣!祁商興旺的底氣,藏在善心與文脈里
我生在祁東、長在祁東,又干了幾十年新聞宣傳工作,見過太多在外打拼的祁東商人。說真的,他們能在商海里闖出名堂、日子越過越興旺,絕不是運氣好那么簡單。在我看來,支撐他們走得遠、做得大的,正是刻在骨子里的善心,還有融在血脈里的文脈。這些年親眼所見的那些事兒,讓我對祁商為何能興旺,有著格外真切的感受——而這樣懷揣善心、踐行善舉的祁商,從來不是零星個例,而是遍布天南地北的群體縮影,正是這無數顆善心的匯聚,才撐起了祁商的興旺版圖。
就說今年重陽節過后,我刷到網友“鄉村女總裁”的視頻,瞬間被河洲鎮祥和村那三位企業家的事跡打動。為核實情況,我還特地給祥和村的支部書記唐開生打了電話,電話里唐書記一個勁兒感謝這幾位企業家,語氣里滿是激動。雷小青、唐小周、唐中英這幾位老鄉在外創業多年,愣是連續六年回村里辦“千家福,百壽宴”,把全村的老人都聚在一起過節,那熱熱鬧鬧的場面,全是實打實的心意!我與他們素未謀面,也不清楚他們創業路上吃了多少苦,但那份“走得再遠也不忘家鄉老人”的堅持,一下子就讓我想起以前駐村時,村里老人念叨在外游子的模樣——這份沉甸甸的鄉梓情懷,哪是金錢能衡量的?也正是這份不圖虛名的赤誠,讓祁商在鄉親們心里攢下了好口碑,而這份口碑,恰恰就是他們立業的底氣。在祁商群體中,這樣記掛桑梓、情系長輩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鮮事,而是成了許多人不約而同的選擇。
2017年我在玖隆村駐村扶貧,那兒有位周南方先生,他的善舉,更讓我親眼見識到善心對事業的滋養。那年我剛到村里,就聽村民念叨,一位在廣西南丹創業的老鄉,年年中秋給村里送月餅、過年送年貨,就連村里的養老院、橋梁道路,都有他捐助的痕跡。有一次過年,我跟著村干部去給老人送物資,一位老奶奶握著我的手,反反復復說:“南方這孩子,沒忘了咱啊!”看著老人臉上那滿足的笑容,再想想周先生在異鄉打拼,還時時刻刻惦記著故土的這份堅守,我忽然就想明白了:祁商的成功,從來不是只盯著生意場那點利潤,而是把“自己好了也想著大家”的擔當放在心上。這份善心換來了鄉鄰的真心信賴,也讓他的事業在無形中得到了更多支持,這就是老話講的“以善聚緣”啊!而像周南方這樣,致富后不忘反哺家鄉、傳遞溫暖的祁商,還有太多太多,他們用行動詮釋著“祁商”二字里的溫度。
還有東莞的龍文、江門的肖柏橋、李文杰,這三位老鄉的故事我也特別熟悉。龍文是從四明山鄉最偏遠的旮旯里走出去的,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在東莞站穩了腳跟,心里卻總惦記著家鄉的留守老人和孩子,年年都出錢出力做公益;肖柏橋在江門創業成功后,直接捐錢給太和堂鎮的老家建食堂、辦養老院,讓鄉親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福利;李文杰是歸陽鎮走出來的有志年輕人,現任江門市祁商會會長,他離開家鄉在外創業十多年,始終不忘初心,每年春節回鄉第一件事就助老扶貧,為鄉親們排憂解難獻愛心,深受當地百姓稱贊。他們只是萬千有善心的祁商中的一小部分,在全國乃至海外的各個角落,還有無數祁商在用同樣樸素的方式,踐行著初心、傳遞著善意。
每次跟他們聊天,都能感受到那份“喝了家鄉水,就忘不了家鄉人”的真誠——他們從來沒說過什么豪言壯語,卻用一件又一件小事告訴大家:祁商掙的是良心錢,做的是實在事。正是這千千萬萬件小事,匯聚成了祁商善心的洪流;正是這千千萬萬位有善心的祁商,用點滴行動筑牢了祁商群體的口碑,也為自己的事業積攢了最寶貴的財富。
祁東自古就有“會當兵、會讀書、會經商”的說法,以前我就當是家鄉人的一份自豪,直到見過這么多祁商的真實故事,才真正懂這話里的分量。“會讀書”讓他們有格局,不貪一時小利;“會經商”讓他們有真本事,能在商海里站穩腳跟;而最可貴的,是他們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用善心待人,用誠信做事。這份被文脈浸潤的行事準則,再加上那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梓情,才讓祁商在時代浪潮里越走越穩、越來越興旺。而這一切的根基,就在于祁商群體中綿延不絕的善心傳承,在于每一位祁商對初心的堅守——這份傳承不是一人之力,而是群體共識;這份堅守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這幾年見多了生意場上的起起落落,我越發覺得:生意做得再大,要是丟了本心,終究走不長遠。而祁商的興旺之道,恰恰就藏在他們對家鄉的牽掛里,藏在他們對他人的善意里,藏在祖輩傳下來的文脈里。這份力量,既溫暖了故土,也成就了他們自己,更告訴我們:祁商的興旺,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千千萬萬顆善心的凝聚,靠文脈滋養的堅守——這,才是祁商最堅實的底氣,也是最動人的傳承,更值得每一個創業者細細品味、認真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