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義工路,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曹姣雄報道 認識蔣文菊,是在朝夕義工協會的一次偶遇后。記憶最深的,是體育館晨跑后那個燥熱的早晨——十公里跑完,喉嚨干得冒煙時,她遞來的一顆甜橘子,果肉的清甜瞬間緩解了燥意,就像她十年義工生涯里,無數次給他人帶去的溫暖一樣,樸素卻有力量。

“因為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蔣文菊的公益初心,藏在她不算輕松的早年經歷里。從小家庭條件困難,16歲就獨自謀生,打工、擺地攤,嘗過底層生活的艱辛,也深知普通人在困境里的無助。這份共情,成了她心里“幫別人”的潛意識種子。2016年,當聽說耒陽有義工組織時,她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踏上了公益路。
她的第一次義工活動,是2016年6月的盛夏。天氣熱得讓人發慌,朝夕義工協會的羅素萍姐姐招呼她分工,隊長阿曉圍攏大家講解注意事項。雖毫無經驗,但和一群充滿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蔣文菊心里滿是踏實的歡喜。那天的任務很具體:有人理發、有人刮胡子、有人打掃衛生,她負責給老人剪指甲。一位90歲爺爺的指甲厚得驚人,她捏著剪刀不敢用力,琢磨出“先剪兩邊、再剪中間”的法子,費了好大勁才完成。看著身邊人都在實實在在做事,蔣文菊篤定了:“這就是我向往的事,我要一心一意加入這里。”
此后十年,蔣文菊的公益清單寫滿了“力所能及”:無償捐獻骨髓、多次獻血,去孤寡老人家做飯打掃,連續三年站在街頭做交通勸導,參與孤兒“筑夢暖心活動”;看到特別貧困的人,她會掏腰包買肉、買被子,“我不算富有,但有力氣,能幫一點是一點”。

可這份“有力氣”的背后,是她在家庭與公益間的精細平衡。家里開著電器店,兩個孩子要照顧,還要幫丈夫打理生意、做飯——每次去做義工前,她都要把家里的事安排得妥妥當當。清晨5點就起床買菜做飯,把丈夫的午飯裝好讓他帶去店里;沒人看孩子時,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做義工,“想讓孩子從小就懂做好事”。有朋友用異樣眼光勸她:“家里事都忙不過來,還做什么義工?”她卻覺得:“人活著要做有意義的事,生活才完整。”

從手忙腳亂的“新手”,到能獨當一面的“多面手”,蔣文菊的成長藏在每一次“學習”里。最初只會做打掃衛生、剪指甲這類簡單活,她看著別人理發,就悄悄記在心里,下次活動時試著上手;慢慢的,刮胡子、量血壓也成了她的技能。她還主動考了紅十字會急診搶救證,參加消防技能培訓,“不會就學,這樣才能幫到更多人”。

十年公益路,蔣文菊沒求過回報,卻收獲了滿溢的幸福:“學會了做事,懂了做人的道理,自己也成長了,家人也跟著受影響。”采訪最后,她笑著提起朝夕義工協會的伙伴:“要謝謝胡會長、理事會的朋友,還有所有家人般的伙伴,是他們陪著我一路走,才有現在開心的我。”
如今,蔣文菊的公益腳步仍在繼續。那個晨跑后遞橘子的瞬間,不過是她十年溫暖里的一個小小片段——而未來,她還會帶著這份初心,在幫人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