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帶你品衡陽|第三集:神農創(chuàng)耒的“種田黑科技”
話說,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每天都在為填飽肚子而發(fā)愁,就在這時,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 “大神” 登場了,他就是炎帝神農氏!這位與燧人、伏羲并稱 “三皇” 的人文始祖,不僅以百草濟世,被奉為中國醫(yī)藥學之創(chuàng)始者,更用一柄耒耜叩開了華夏農耕文明的大門。
翻開《檔案帶你品衡陽》,得知衡陽這片熱土曾是神農的 “創(chuàng)業(yè)孵化園”。這里光熱充足,寒暑得宜,孕育了最早的農耕火種。那時的先民靠采集野果、狩獵為生,飽一頓饑一頓是常有的事,疾病更是懸在頭頂的利劍。神農踏遍衡山密林,一日遇七十二毒仍不退縮,《神農本草經》里每一味藥草,都浸透著他 “以命換醫(yī)” 的赤誠。
解決了治病的問題,吃飯的事兒也得好好安排。神農將目光投向板結的土地。先民們徒手刨土、石塊鏟地,汗水浸透衣襟卻難填饑腹。某天,神農在衡山腳下看到有漢子撬石頭抓螃蟹,突然靈光一閃:“用木棍撬土,肯定比用手摳效率高啊!” 一試之下,果然有效!這時,他又看到螃蟹用 “雙鉗挖洞” 的絕技,茅塞頓開,當即決定:“給木棍裝上蟹鉗頭!”
原始耒耜就此誕生:木棍為柄,石片做刃,新石器時代的 “農具革命” 轟然啟幕。量產時木棍形態(tài)不一的難題,也受濕木在大火烘烤下自然彎曲的啟發(fā),神農首創(chuàng) “揉木為耒” 工藝,邊烤邊掰出標準化曲柄,六尺六寸的黃金比例,讓勞作的漢子們真切感受到 “人體工學” 的精妙。這柄凝聚自然智慧的農具,成了上古最硬核的 “黑科技”。
耒的出現,讓農耕效率倍增,催生出明確的勞動分工,當先民們告別遷徙,在田壟間播下第一粒種子時,文明的基因已悄然重組,更讓醫(yī)學在定居生活中蓬勃發(fā)展 ——《黃帝內經》記載的神農時期醫(yī)學成就,正是農耕文明滋養(yǎng)的碩果。
解說:“利惠天下” 的神農精神,在時光長河中從未褪色。如今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的歡騰,現代農業(yè)機械的轟鳴,新農村日新月異的變遷,都是這柄古老耒耜續(xù)寫的篇章。
從揉木為耒到智能農耕,變的是工具的形態(tài),不變的是中華民族 “敬天愛人、革故鼎新” 的初心。當下,國家大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我們更要發(fā)揚神農創(chuàng)耒的精神,努力讓農村變得更加美好,在這片土地上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游客:“我們來農耕文化博物館打卡了——神農在這發(fā)明了‘耒’,耒陽地名就這樣來的!現在我們耒陽人走到哪都驕傲:因為農耕文明的根在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