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區人民法院:空調滴水引糾紛 現場勘驗促言和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鄧園琴 譚舒婷報道 “又漏了!”2025年8月,看著臥室飄窗頂部再次洇開的刺眼水漬,劉某既心疼又氣憤。這已經是第二次了——早在2024年夏天,同樣的位置就因滲水留下痕跡,而水漬正上方,正是樓上鄰居鄧某家的客廳空調外機。
第一次漏水后,劉某上門溝通,鄧某口頭答應聯系空調售后處理,但遲遲沒有動靜,劉某只好自行找人簡單修補,暫時遏制了滲水,卻在心里埋下了芥蒂。沒想到一年后,漏水問題卷土重來,當劉某再次敲開鄧某家門時,協商徹底變成了爭吵。“我長期不在家,怎么就一定是我的問題?就算是空調漏水,也該找安裝公司!”鄧某的滿腹委屈化作尖銳的辯解,劉某的不滿也徹底爆發,昔日和睦的鄰里,瞬間變成劍拔弩張的“對頭”。溝通無果后,劉某一紙訴狀將鄧某訴至法院,要求排除妨礙、恢復原狀,并賠償窗簾墻布損失、防水費等各項費用。
案件交到曹法官手中,她沒有簡單地以案辦案。“鄰里糾紛,判決易下,心結難消。往后幾十年抬頭不見低頭見,不能讓官司贏了,人情輸了。”帶著這樣的考量,曹法官決定前往漏水現場實地調查,為后續調解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在劉某家中,法官仰頭細看水漬痕跡,但滲水源頭藏在墻體內部,肉眼難以判斷。“專業的事,得找專業的人!”曹法官當即聯系小區物業服務公司,邀請經驗豐富的專業工程師到場勘查。工程師帶著工具仔細排查,順著水流痕跡順藤摸瓜,最終鎖定“元兇”——鄧某家的空調冷凝水管未按規范接入公共管道,導致冷凝水滲漏至樓下。物業公司當場出具的專業“診斷證明”,讓原本模糊的責任歸屬變得清晰明確。
看著白紙黑字的專業結論,一直強調“原因不明”的鄧某態度瞬間軟化。“確實是我家空調沒裝好,之前溝通都在氣頭上,話說得太沖,把事情鬧僵了。”鄧某滿臉愧疚地向劉某道歉。而劉某看著鄧某誠懇的態度,心中的怨氣也漸漸消散。
心結解開,后續調解順理成章。在曹法官的主持下,鄧某當場履行了賠償義務,并承諾盡快聯系專業人員徹底修復管道,杜絕漏水問題。劉某也欣然接受了道歉和賠償方案,兩人伸出手緊緊相握,一場持續一年的“滴水恩怨”就此煙消云散。“這就對了嘛,好鄰居,金不換!”看著兩人并肩離去的背影,曹法官欣慰地說道。
沒有莊嚴的法槌聲,沒有激烈的法庭辯論,這場鄰里糾紛在充滿人情味的調解中圓滿落幕。它生動詮釋了法律不僅是裁斷是非的“硬標尺”,更是修復關系、溫暖人心的“軟橋梁”。
這起案件的成功調解,生動詮釋了法律不僅是裁斷是非的尺子,更是修復關系、溫暖人心的橋梁,也為構建和諧鄰里關系提供了有益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