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織脈 文韻潤旅——耒陽“四色”文旅的融合發展之路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曹姣雄報道 耒水湯湯,竹海蒼蒼。坐落于衡陽盆地南緣的耒陽市,2656平方千米的疆域內,38.6%的森林覆蓋率與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交織成天然氧吧,蔡倫文化的千年底蘊與紅色記憶的崢嶸歲月在此沉淀。如今,茶常高速的通車、紅色公交專線的運營、城鄉路網的加密,正讓這座千年古縣的"紅色革命、古色蔡倫、綠色生態、夜色休閑"四色文旅資源加速流動,在交通脈絡的串聯下綻放新彩。

交通筑基,讓紅色記憶可觸可感。作為湘南起義的重要策源地,耒陽的培蘭齋、謝維俊故居等紅色地標曾因地處偏遠面臨客流不足的困境。近年來,該市針對性開通5條紅色公交專線,以"城區—謝維俊故居"為核心,輻射湘南起義舊址、敖山廟伏擊戰遺址等景點,實行"2元普惠票+5元景區聯票"機制,高峰時段每30分鐘一班,日均運送游客超800人次。在謝維俊故居景區,專用停車場與城鄉公交實現"零距離換乘",游客掃碼即可通過"耒陽紅旅"小程序獲取VR導覽,在公交車上聆聽革命故事,在指尖屏幕觸摸歷史場景,形成獨具特色的"車輪上的紅色課堂"。交通網絡的完善不僅激活了紅色資源,更帶動沿線6個鄉村振興重點村發展,淝田鎮村民開設的"紅色驛站"日均收入達300元,紅薯干、茶油等土特產借客流走紅。

路景相融,讓古色綠韻串珠成鏈。作為蔡倫的故鄉,耒陽以16萬畝蔡倫竹海為核心的綠色生態與古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茶常高速提前一年通車后,從耒陽公平收費站下高速,經竹海大道十幾分鐘便可直達這處國家4A級景區,自駕游客量較去年增長40%。竹大公路的加緊建設更將蔡倫竹海與農耕博物館、發明家廣場串聯成線,游客上午在竹海體驗古法造紙,午后到農耕博物館觀賞從神農創耒到現代農業的農具文物,傍晚沿耒水漫步杜甫公園,一日之內盡覽自然與人文風光。在大安鄉,5公里油茶產業大道串聯起2.15萬畝油茶林,天子嶺油茶莊園、油茶花海騎行賽道等項目陸續建成,實現了"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茶旅"的深度融合,讓"全國油茶第一大市"的目標有了堅實交通支撐。

脈絡延伸,讓民俗煙火浸潤城鄉。耒陽的美食與非遺文化,在交通賦能下愈發鮮活。隨著城鄉客運一體化推進,2路、10路公交將市區與黃市鎮等非遺村鎮緊密相連,游客可直達盛陽紅薯粉皮加工工坊,觀摩手工粉皮制作技藝,再到農家樂品嘗豬骨湯底的新式米粉、軟糯香甜的立夏粥。張飛酒的漢代貢酒工藝、湯巴利的神農創制秘方,這些承載千年農耕記憶的美食,借助冷鏈物流與快遞配送體系,從鄉村車間走向全國市場。夜間經濟同樣受益于交通升級,南正街省級旅游休閑街區通過沿江北路等路網提質改造,吸引市民與游客夜游消費,與白日的景區觀光形成互補,讓"夜色休閑文化"有了堅實載體。

交通網的延伸帶來了文旅業的爆發式增長。2024年五一期間,耒陽接待游客36.65萬人次,收入1.175億元;全年游客量達1488.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5.1億元,同比均增長6%。這組數據背后,是G107繞城公路復工、耒水大橋通車等交通工程的支撐,是"快進慢游"路網體系的成型,更是交通與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動詮釋。
從紅色專線的"流動課堂"到竹海大道的"風景走廊",從城鄉公交的"非遺紐帶"到物流網絡的"美食通道",耒陽正以交通為筆,以文化為墨,在湘南大地上繪就文旅融合的新圖景。當千年文脈遇上通暢路網,這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必將續寫更多"詩和遠方"的精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