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深加工衡陽各區大顯身手,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初具規模
衡陽新聞網訊 近日,在衡陽市祁東縣河洲鎮新嶺村田間地頭,農戶們忙著將玉米秸稈集中回收。回收后的玉米秸稈經粉碎機切割成3厘米左右的碎桿后,送至加工廠進行深加工。
近年來,河洲鎮積極推廣“秸稈+有機肥+生態種植”循環模式,鼓勵農戶用秸稈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該鎮每年回收利用秸稈超3000噸。據了解,祁東縣現有秸稈深加工企業18家,年秸稈加工量逾55萬噸,綜合利用率突破95%。


衡陽市是糧食生產大市,農作物秸稈產生量大。今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產生量近400萬噸,可利用量逾300萬噸。該市積極開展秸稈肥料、飼料、燃料、原料和基料“五化”利用,衡南、衡陽、衡東、衡山、耒陽、常寧等6個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縣(市),連續6年累計爭取中央專項資金4152萬元,建設秸稈收儲網點51個,培育經營主體41家,秸稈綜合利用率由2018年82.14%,提升到2024年88.48%。
9月中旬,在衡南縣冠市鎮五一村水稻示范片里,幾臺農機開足馬力,在田里來回穿梭,所過之處,稻稈被粉碎,化作一片片碎屑。五一村種糧大戶胡恒華說,用機器把秸稈打碎還田以后,土壤變得越來越松,油菜根系扎得越來越深,長勢就會越來越好。
冠市鎮在五一、鴻堰、坪田等村率先開展規模化示范,通過“粉碎還田”肥土、“打捆離田”增收、“深耕還田”增效等分類施策。出臺補貼政策、引入社會資本,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共贏模式。目前,1.2萬畝示范片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5%。
在衡陽縣峴山鎮更榮村,種植戶劉春桃忙著收割中稻。這臺聯合收割機配備秸稈粉碎還田裝置,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分離、清選、秸稈粉碎還田。打碎的秸稈從機尾均勻地噴撒在田地,成為生態肥料。
“以前,稻谷收割后,秸稈就放在田里,處理也是個老大難。”劉春桃說,現在,農戶低茬收割后,后續種油菜翻耕就方便多了。
衡陽縣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年秸稈產生量達70萬噸左右,收集利用量超過50萬噸。在石市鎮龍田村,成片的中稻剛完成收割,農田里機器轟鳴,滅茬機、摟茬機和打包機流水作業,干凈利落地完成秸稈離田作業。
針對不同地塊條件和農戶需求,衡陽縣推出打捆離田和粉碎還田的分類處理方案,通過引進專業秸稈回收企業,將打捆離田的秸稈加工后,變成飼料、生物質燃料、有機肥原料,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0%。
在珠暉區東陽渡街道光輝村秸稈綜合利用收儲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利用叉車對成捆打包的秸稈進行轉運。村里爭取專項資金,購置秸稈打捆一體機、三輪流動粉碎機及轉運車隊,建成千余平方米的秸稈綜合利用收儲車間,用于秸稈處置和轉運,實現全域秸稈“零焚燒、全利用”。
東陽渡街道擁有2.8萬多畝耕地,年產秸稈約3000噸。街道出臺“按畝補貼+焚燒追責”獎懲政策,村民將秸稈搬運至主馬路旁后,按種植畝數獲得補貼,直接發放至村賬戶,由村委會核實未焚燒農戶并發放。農戶主動參與率超95%,秸稈收集成本降低40%,實現從“被動整治”到“主動保護”的轉變。截至9月底,東陽渡街道秸稈飼料化利用率突破30%,還田覆蓋率超46%,并與周邊養殖場、木材加工廠和生物質發電廠建立合作,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初具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