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 | 為師減負松綁,讓教育滿帆前行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緊扣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具體舉措,以破、解、筑三大抓手,為教育生態注入滿滿活力。
破形式之弊,還教師講臺主場。曾見教師埋首于報表堆,把備課時間擠成碎片;曾聞教師奔波于檢查中,把教學精力耗成空殼,“主業教書、副業填表”的自嘲,道盡基層教師的無奈。如今,“三個嚴禁”斬斷形式主義藤蔓,不讓調研變督查、留痕代實績、達標捆教學;“清單管理”劃出減負紅線,督導次數、監考任務、進校園活動皆有定數。當無關事務“退潮”,教師才能把心思沉在教案里,把精力放在課堂上,讓三尺講臺重歸育人“主戰場”,讓每一堂課都有溫度、有深度。
解后顧之憂,給教師輕裝底氣。過去,教師白天當“多面手”應付雜務,晚上當夜歸人批改作業,周末還得擠時間參與非教學活動,身心俱疲成了常態。此次政策直擊痛點,“三個保障”織密安心防護網:彈性上下班讓課后服務有奔頭,一網統管讓數據填報不重復,限期清退讓借調亂象不復存。更明確法定節假日不值班、教學高峰不培訓,徹底松開捆住教師的無形枷鎖。當雜事干擾退場,教師才能靜下心來和學生談心,沉下心來做好家校溝通,以飽滿狀態踐行“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教育初心。
筑成長之基,激教育“源頭活水”。減負不是一陣風,長效機制才是關鍵。新政以“三個機制”筑牢保障堤:監測點+舉報渠道,讓減負成效看得見、問題能反映;多部門協同+干部考核,讓責任落實不懸空、推進有動力;第三方監測+嚴查通報,讓形式主義無處藏、整改不打折。更將減負成效與縣域教育均衡掛鉤,以硬約束倒逼各地摒棄“政績思維”,回歸育人本質。當長效防護到位,才能留住更多潛心育人的“燃燈者”,培育更多擔當使命的“筑夢人”,讓教育煥發蓬勃生機。
有人說,減負是“減包袱”,更是“提效能”。這份“減負令”,減的是無關緊要的雜務,不減的是立德樹人的責任;松的是形式主義的束縛,不松的是深耕教育的擔當。當教師從“忙盲茫”中走出來,走向“明精強”;當教育從“負重行”中松下來,邁向“滿帆進”,我們必將看到校園里書聲更嘹亮,課堂上思維更活躍,孩子們的成長更從容。
教育需慢品,教師要心定。期待這份政策落地生根,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心無旁騖守講臺,全力以赴育新苗,讓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充滿力量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