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擦亮“生態高顏值” 守護天藍水清土凈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蔣能清 羅榮 記者程聰報道 秋意漸濃,遠山含翠,晴空如洗,耒水如一條碧綠的絲帶穿城而過,城中公園更是波光瀲滟,水清岸綠。正在金杯塘畔垂釣的李大哥觸景生情:“以前這里就是個臭水坑,哪能想到今天能在這么干凈的水里釣魚!”
耒陽的容顏與氣質正悄然蝶變,而這正是環保工作扎實有力的支撐。從2022年污染防治“夏季攻勢”案例入選全省十佳,到2023年獲評省重點民生保障優異單位,再到2024年經驗做法獲省級推介——這一連串堅實足跡,見證了耒陽建設美麗家園的不懈追求與奮斗。
守護“耒陽藍”:讓優良空氣成為民生常態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早已不僅是詩意的描繪,更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最樸素、最真切的期盼。要讓“耒陽藍”從“偶爾的天賜”變為“常態的風景”,必須精準發力、持續攻堅,向污染源頭堅決“亮劍”。
向工業排放“動真格”,是守護藍天的重要一環。走進大唐耒陽發電廠中央控制室,巨大的顯示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項排放數據。“經過脫硫、脫硝、除塵等超低排放改造,如今煙囪排出的主要是水蒸氣。”工程師指著改造后的設備介紹。近年來,該廠投入上十多億實施環保治理設施升級,煙氣顆粒物排放不斷減少,成為耒陽工業綠色轉型的生動縮影。

(大唐耒陽發電廠環保設施改造升級)
治理大氣污染,不能只靠大唐耒陽發電廠、南方水泥、焱鑫有色等這樣的“大廠”環保整治,更要實現全域管控、多措并舉、全面開花。
從工廠煙囪整治“吞云吐霧”,到建筑工地智能管控施工揚塵及渣土運輸;從環衛作業車輛GPS實時調度精準抑塵,到機械化沖洗作業;從城區燃煤鍋爐徹底“退役”,到鄉村秸稈“變廢為寶”;從煙花爆竹禁燃區有效劃定,到露天焚燒嚴格管控……一系列扎實舉措,配合堅實的制度保障與高效的部門聯動,共同構筑起守護“耒陽藍”的立體防線。
重現“清如許”:碧波清流潤澤城鄉畫卷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之基。堅持系統治理、水岸共治,從源頭到末端,編織起一張覆蓋全域的“水環境保護網”。近年來,生態環境耒陽分局向上爭取近五千萬環保專項資金,,為持續改善水環境注入了強勁動力。
耒水經灶市繞沙頭一段,因大壩攔水導致下游流量小、加之居民排放集中,水質一度惡化。通過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及管網改造、生態溝渠建設、臨河及水域垃圾清理、魚苗放生等綜合措施,昔日“龍須溝”逐漸回歸“清水灣”。如今站在外灘廣場向沙頭望過去,又能感受到“曠野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詩意畫面。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活水源頭來。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共享“幸福河”,耒陽市打出了一連串的治水“組合拳”。
保“喝水安全”,一點不馬虎。全市111個飲用水源地全部劃定保護區,實現規范建設與定期巡查雙保險,讓群眾喝上“放心水”。

(城區飲用水源保護)
治“工廠廢水”,精準出手。園區污水管網加快建設,循環產業園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全市工業園區實施“一園一檔”管理,排污監管水平顯著提升。
通“城市下水”,啃硬骨頭。城區大力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實施內澇點整治,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水東江片區主截污干管建成投用,有效減輕了河流納污壓力。
清“黑臭水體”,久久為功。城區黑臭水體完成全面排查治理,并通過“回頭看”機制鞏固成效。

(整治后的西湖游園)
翻開淝江“民間河長”老陳的巡河日記,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次巡查發現與處理結果。“今天上午發現匯水口有漂浮垃圾,下午已叫船打撈干凈。”如今,全市80條河流上,214名“民間河長”與361名保潔員共同守護著每一泓清流。
夯實“生命線”:沃土良田孕育綠色希望
土地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守護凈土,關鍵在于防控污染、保障安全。
耒陽緊盯“每一寸土地”,筑牢防護網絡。
對污染地塊建立重點監管名錄,逐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管控,開展部門聯動巡查。同時,嚴格落實“一住兩公”地塊利用前土壤污染調查程序,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管住“污染源頭”,嚴控環境風險。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管控,排查整治涉鎘等重金屬污染源,推動重點企業完成隱患排查與自行監測。例如,整治某冶煉廠附近的電石渣曾露天堆放,通過清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覆土復綠,徹底改善了場地生態。
呵護“耕地健康”,守護糧食安全。完成受污染耕地成因排查,通過“六改”等農藝措施推進安全利用,嚴格管控區全面退出水稻生產,安全利用率達92%。多方面籌措治理資金,在仁義鎮、黃市鎮等鄉鎮、100余個村莊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還了礦山一片本色的綠。
美化“鄉村容顏”,提升人居品質。動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改變了以往農村污水橫流的場景,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8%,衛生廁所普及率超95%。隨著垃圾焚燒發電廠投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生活垃圾處置模式高效運行。大力實施畜禽養殖行業整治,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超90%,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廣泛推廣,農膜回收率達82.8%。太平村、紅旗村等6個村莊更躋身全市美麗鄉村示范行列。
從工廠車間的技術改造,到市井街巷的精細管理,再到田間地頭的資源循環,耒陽正用一個個具體改變,講述著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正如外灘公館住戶李香華女士寫的一首感悟詩:“昔日龍須溝,今朝清水河。白鷺翩翩舞,水在畫中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