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評議“把脈” 提案辦理“打分” ——衡陽市政協開展重點提案辦理情況民主評議
提案辦得好不好?落實力度大不大?群眾滿意不滿意?政協委員是“點贊”還是給“差評”,全在民主評議中。
重點提案辦理民主評議工作是人民政協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強提案辦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衡陽市政協為提高提案辦理質效,從年度重點提案中遴選出6件提案進行集中民主評議,通過“聽”“看”“評”為提案辦理“把脈問診”,讓整個辦理過程“有聲有色”。

9月25日,市政協舉行2025年度重點提案辦理情況民主評議會議。
循環經濟厚植綠色發展動能
作為國家級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如何發揮循環經濟“魔力”,助力衡陽高質量發展?
《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衡陽綠色轉型的提案》(與多位政協委員聯名的《關于助推行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提案》并案),既是黨派為民發聲、委員為民代言的“委員作業”精品,也充分彰顯了心系發展的責任擔當。為高效辦好該提案,主辦單位市發改委牽頭抓總,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供銷合作社等會辦單位高度重視、密切配合,共同凝聚起提案辦理的合力。通過主動與提案評議小組對接溝通,聽取意見建議,收集數據、走訪企業、召開跨部門聯席會議和全市循環經濟產業調研會議,出臺《衡陽市“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推動《衡陽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落地見效,明晰行業圖譜、產業圖譜,積極構建產業降碳、能源轉型、循環利用三位一體發展格局。
成立衡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逐步實現綠色分揀中心布局“零”突破到全覆蓋;優化財稅服務,推動“反向開票”政策逐步落地;壯大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工業廢渣等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產業規模,引進高諾集團、金凱循環等一批固體廢棄物回收和精深加工企業,有效提升了我市循環經濟產業的集聚度和競爭力。國、省級綠色制造名單達121個,全市綠色制造單位營收占比達到29.8%。

7月30日,市政協主席吳曙光帶隊赴市發改委開展重點提案督辦。
提升銀發經濟“含金量”
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有尊嚴的晚年,既是關乎民生福祉的“家事”,更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事”。市民政局高度重視,突出“溝通”理念、強化“實效”要求、凝聚“協同”合力,將《關于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強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提案》中的思路和舉措深度融入衡陽實踐,轉化為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果。
今年以來,聯合市國資委盤活閑置資產60余處用于社區養老服務,全市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86.5%,市、縣、鄉、村四級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成。已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2個,申報8個。11個縣市區的鄉鎮敬老院全部完成由“鄉管”變“縣管”的管理體制改革,農村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提至58.8%。引導萬眾和、普親、家家和、三春暉等一批民辦養老機構品牌化、連鎖化經營,打造了“沐鄰長者食堂”等示范項目。積極探索“村部驛站”“宗親抱團”“集群助餐”等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衡南縣“屋場+養老”獲省民政廳高度肯定,衡山縣“農村養老驛站”被央視新聞頻道推介。
筑牢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之基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長的基礎,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2025年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對青少年體質與心理健康發展提出系列提案,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家校醫社聯動、體育精神賦能等。如何使心理健康工作得到進一步重視?如何讓相關教育體系更加健全?如何做到監測預警更加完善、服務保障有效提升?
主辦單位市教育局實行“三堅持”“三比對”“三規范”辦理模式,先后與委員溝通交流10余次,主動邀請委員到學校調研指導,到機關“面對面”交流。深入推廣“衡南經驗”,落實10元/生的心理健康生均經費,已建成校園心理咨詢室940個。按標準配齊專兼職教師,落實待遇與職稱評定傾斜政策,并通過系統培訓和技能競賽提升專業能力。深化體教融合,推行中小學生全員文體“八個一”行動,優化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設立“心理健康月”常態化開展主題活動。強化家校共育,實行“五必訪”,會同市衛健委,設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定點醫院,開通24小時學生心理援助熱線;會同團市委聯合專業團隊設立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熱線,初步形成了多部門參與的“篩查-干預-轉介-救助”工作鏈條,為構建“家校醫社”聯動模式奠定了基礎。2025年,我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到48.12%,較去年增長五個百分點,居全省前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低齡化、檢出率上升的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民主評議是匯聚各方智慧、全面審視提案辦理成效的關鍵一環,更是對提案辦理工作的深度“復盤”。此次評議不僅打通了關鍵節點,成功構建起提案辦理“提、交、辦、督、評”的完整閉環,更為政協民主協商機制的完善與夯實注入了更強活力。下階段,我們將聚焦“從‘辦結’向‘辦好’轉變”的核心目標,通過進一步完善評議標準、拓寬評議領域,建立持久有效的工作機制來破解評議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持續提升提案辦理質效,讓提案辦理真正成為連接民意與發展的堅實橋梁。











